The Fifth Person

The Fifth Person is an award-winning investment site that focuses on Asian and U.S. equity research. The Fifth Person won best independent investment website at the SGX Orb Awards organized by Singapore Exchange in 2018 & 2020.
  • Radio

    Money FM: Is the Singaporean dream still the 5Cs?

    As Singapore celebrates 60 years of nationhood, we take a step back to reflect: What does the Singaporean Dream look…

    Read More »
  • Radio

    Money FM 89.3: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at shield companies in trade wars

    Read More »
  • 全球贸易裂痕加深,投资者如何化危为机?

    歷史往往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參考,幫助預見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升溫時可能出現的變化。雖然許多保護主義政策初衷良善,意在扶持本國產業,但實際結果卻常常伴隨意想不到的後果。 本文將回顧幾個經典的保護主義案例,從中提煉出關鍵啟示,協助我們這些投資人,在當今日益碎片化的貿易格局中,更有策略地前行 斯穆特-霍利關稅(1930年代) 1930年,美國正陷入經濟大蕭條初期。當時,為了保護本國農民與產業不被外國廉價商品衝擊,美國國會通過了《斯穆特-霍利關稅法案》,並由總統胡佛在6月17日正式簽署生效。 這項法案將約900種進口商品的關稅大幅調升,平均漲幅介於40%至60%。當時的出發點是善意的——希望讓飽受價格下跌困擾的美國農民(佔當時人口約兩成)能喘口氣,特別是在一戰後歐洲農業逐步復甦、全球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。 但後來發生的事情,卻出乎所有人意料。 全球貿易量大崩盤美國一加關稅,加拿大、歐洲等貿易夥伴立刻報復,紛紛對美國商品加稅,掀起一波「你加我也加」的關稅戰。到1934年,全球貿易量比1929年暴跌了66% 經濟危機加劇,美國失業率飆升高關稅導致國際貿易急凍,企業銷售下滑、裁員潮擴大,美國失業率最終衝上25%。不僅未能「保護」美國經濟,反而讓本已脆弱的市場更加雪上加霜 美日汽車貿易限制(1980年代) 1980年代初,日本超越美國,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國,年產量超過1,000萬輛。當時,美國底特律「三大車廠」(通用、福特、克萊斯勒)市佔率持續下滑、財務壓力日增,引發政策層面的高度關注。1981年,雷根政府與日本達成所謂的「自願出口限制協議」(VERs),限制日本出口至美國的汽車數量,每年不得超過168萬輛。政策表面上是為了保護本土車廠免於外國競爭壓力。 結果如何? 消費者面對更高車價面對數量限制,日本車廠迅速調整策略,轉向出口利潤更高的高階車款(如Lexus、Acura),在配額範圍內盡可能提升收益。另一方面,進口車與本地車款的競爭減少,也讓整體車價水漲船高。 [保護] 變成了「催化」這項貿易限制並沒有真正幫助底特律復興,反而加快了日本車廠「落地生根」的步伐。早在1979年,本田就在美國俄亥俄州設立了首座工廠,而VER政策的實施更推動其他日系車廠跟進,在美國設廠以繞開貿易障礙。這也說明了:單靠設限,無法解決本土產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。 川普關稅政策(2018–2020) 2018年,美國川普政府展開大規模貿易干預行動,對進口商品加徵高額關稅,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。這一波關稅涵蓋約3,037億美元的進口商品,約占美國總進口額的12.6%,重點針對中國。政策核心訴求有兩項:一是縮小美國貿易赤字,二是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與技術優勢。 結果如何? 消費者與製造商雙雙承壓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(CBO)估計,這些關稅將導致消費者物價上漲約0.5%,並使美國家庭的實質年收入平均減少約1,300美元。不僅企業生產成本上升,民眾也得為進口商品多掏錢。 供應鏈轉移,但未回流美國雖然政策初衷是促進製造業「回流美國」,但實際上,許多企業選擇將生產基地分散至越南、墨西哥等其他新興市場,以避開關稅影響。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並未如預期大幅縮減。 美国贸易逆差不减反增,达到历史新高,超过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年度逆差超过1000亿美元。(来源:…

    Read More »
  • Malaysia - Chinese

    你離「馬來西亞理想退休生活」還差多少?

    許多人以為退休需要一個「固定金額」,但現實其實更複雜。所謂「舒服退休」,對每個人來說定義都不同。你的退休需求,將取決於生活方式、通膨影響以及你期望的退休品質。 所謂的「安心退休」,並不只是擁有一筆錢,而是這筆資金能否穩定產生足夠現金流,支撐你往後20至30年的生活開支。現在,我們就以更系統化的方式,幫你估算出屬於自己的退休目標金額。 退休金到底需要多少 根據雇員公積金局(EPF/KWSP)的建議,55歲時應至少擁有RM240,000的退休儲蓄。但如果你打算用這筆錢維持20年的退休生活,相當於每月只可花RM1,000。這真的夠嗎? 常見的一個估算法則是:退休後每月開銷約等於退休前收入的70%–80%。但這類通用建議並未考慮個人情況。有人希望退休後環遊世界,有人可能預期會有較高的醫療支出。 若想更貼近現實,我們可以從馬來西亞各收入群體的實際情況出發,推算不同生活水準下,維持20至25年退休生活所需的總資金。 忽略通膨,是最大盲點之一 在退休規劃中,低估通膨效應是一個常見錯誤… 收入群体平均月收入月退休收入(为平均收入的80%)储蓄20年储蓄25年B40 RM3,401 RM2,721 RM652,992 RM816,240M40 RM7,971 RM6,377 RM1,530,432 RM1,913,040T20 RM19,652 RM15,722 RM3,773,184 RM4,716,480平均月收入基于2022年由DOSM报告的平均收入(来源)。 舉例來說,若你現在每月需要RM5,000來維持生活,假設年通膨率為2%,20年後這筆支出會上升至約RM7,430。也就是說,你實際需要的退休金,比你原先想像的高出近五成。 根據這個現實情境,以下是一組根據不同收入水準及通膨預估的退休金需求試算:(此處可插入表格:不同收入群體 vs. 實際需求 vs. 通膨調整後金額) 收入群体储蓄20年储蓄25年B40 RM970,312 RM1,212,890M40 RM2,274,141 RM2,842,677T20 RM5,606,753 RM7,008,441 我們可以看出:一個典型的退休生活,至少需要約RM970,000的儲蓄,遠高於EPF所建議的RM240,000。 EPF 能幫上多少? 假設你25歲開始工作,計畫在65歲退休,月薪為RM5,000,且每月24%(雇主…

    Read More »
  • Malaysia - Chinese

    股價暴跌50%: 拆解 Tesla 腰斬背後的五大真相

    曾被譽為電動車革命無可撼動的領頭羊,Tesla(特斯拉)在2025年卻遭遇了一場殘酷的市場修正。自2024年12月高點以來,其股價已重挫逾50%,連續九週下跌,市值蒸發數千億美元。曾經,這支股票因 Elon Musk 的遠大願景與高速成長而備受追捧;如今,樂觀情緒正快速讓位於現實挑戰。 本文將層層拆解 Tesla 股價暴跌的背後結構——從過度炒作的預期、營運缺陷,到市場風向的轉變,這些因素如何共同揭露了這家市場寵兒潛藏已久的脆弱性。曾被誉为电动车革命的无可争议的冠军,特斯拉的股价在2025年遭遇了严峻的考验,当投资者的乐观预期与现实相碰撞时,公司市值蒸发了数十亿美元。从2024年12月的高峰期下跌了50%,特斯拉的股价已经连续九周走低。受到伊隆·马斯克愿景承诺和快速增长推动的多年乐观情绪,现在股票在一系列挑战中大幅下滑。 估值泡沫的消退 多年來,Tesla 一直乘著市場情緒高漲的東風,以遠高於傳統車廠的本益比交易。直到2024年12月31日,其本益比(P/E)仍高達197,遠高於豐田(10.81)與福特(6.78)等業界巨頭。更誇張的是,Tesla 的市值一度超越全球前十大車廠總和,而實際產量卻僅為其一小部分。 截至2025年2月,特斯拉市值和销量与行业对比。来源。 許多投資人早已對這樣的「未來型估值」心存疑慮。畢竟,Tesla 超過一兆美元的市值,大多來自尚未落地的宏大藍圖:自動駕駛計程車、機器人 Optimus、AI 能源平台等。這些構想被視為「必然」,而非「可能」,但至今大多仍停留在構想或樣品階段。 舉例來說,FSD(全自動駕駛)技術被視為可帶來穩定現金流的關鍵產品,但經過十年開發,仍需人類監控。而機器人車隊至今僅見於渲染圖與原型。與此同時,Waymo、Cruise 等競爭者早已在實地部署自駕車隊,稀釋了 Tesla 的「先行者」敘事。…

    Read More »
  • How To Invest

    How to start investing in Singapore: A practical guide for beginners (updated 2025)

    It’s been over 10 years now since we founded The Fifth Person. In that period, we’ve shared our investment insights…

    Read More »
  • How To Invest

    How to invest in Malaysia: A practical guide for beginners (updated 2025)

    Before this resource on how to invest in Malaysia came about, we did a simple guide on how to start…

    Read More »
  • Radio

    Money FM 89.3: Looking beyond the Magnificent 7

    Adam Wong, Editor-in-Chief, The Fifth Person discusses how AI themed stocks are likely to repeat their performance in 2025, as well as…

    Read More »
  • Radio

    Money FM 89.3: Do family-owned businesses make better investments?

    Adam Wong, Editor-in-Chief, The Fifth Person, 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family-owned business; the argument in favour of such businesses making better…

    Read More »
  • Events

    We are 10 years old!!

    As of January 2024, The Fifth Person is officially 10 years old! What started out as a simple investment blog…

    Read More »
Back to top button